《夜巡》林布蘭-磨坊之子的階級鬥爭影院共謀版

前一陣子在朋友的引導下看了試片,簡短的幾句話講講這部電影。

導演這位叨叨絮絮的大師就不多介紹了,發行商自然會寫很多他的介紹。簡單說,他用了很多如畫,確切地,如林布蘭的畫作風格的視角和光影,布滿整部影片的分鏡。電影一開始的幾分鐘我還以為進了美術館的世俗畫展式廳,特別是畫面形式風格的畫意讓我更不想搞懂畫面上的誰是誰。服裝?姿勢?表情?去判斷又太慢了,他們可是一群在畫上浮動又喋喋不休的角色。

往往在這時導演冷不妨來個大特寫,嚇了我一跳。把我從美術館的想像拉回現實電影院場景。

不論如何,總之導演就是用了一堆屬不完的如畫的畫面,來詮釋林布蘭《夜巡》這張作品背後的脈絡。這讓我還是想起那些描述中上階級的17世紀荷蘭群像畫,畫面上總是用一堆看起來一樣的人來幹一件相同的事情。而這部片子的導演則用一堆屬不完的如畫的畫面,來幹的事情就只是解釋《夜巡》這作品。陰謀?隱喻?正義?黑暗?真是哪有權力哪就有反抗,林布蘭這位磨坊之子(劇中不知多少人罵他滾回磨坊,磨坊豬之類的),一幅畫試圖揭露道貌岸然的上層階級畫作可以說是搞階級鬥爭也不為過。

只是正義或許值得讓大師淪落到晚景悽涼,卻掩不住大師彰顯人道關懷的光芒。導演這部片子是探討《夜巡》,最佳的播放場所當然是電影院黑暗的場域—螢幕上《夜巡》,觀眾席「夜尋」。而觀看本身就充滿權力,觀看,支配了17世紀大師的生死,支配了一幅畫之可見與不可見。眼睛就是權力的象徵,當影片中民兵隊試圖在一開始與最後戳瞎林布蘭的雙眼,也象徵了大師對畫作言詮與藝術生命的開始與終結。他終究是出生於中下階層,絢爛後又因為對權力說「真畫」而回到中下階層。影片則到此畫下句點,而坐在觀眾席的我們,則是最後一幅荷蘭群像畫,相信在座中的林志明(北教大)、齊隆壬(世新)、陳儒修(政大)…..等學者,總會有人如我一樣寫出那麼篇文章,不論是布爾喬亞或是波希米亞的。只是正義與人道關懷是否仍存在其中?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