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教育部正在搞掉自己的文化創意土壤

最近在考量自己的職業與職場壽命,到了必須作一個抉擇的時候了。

由於因緣際會以及想要返鄉陪父親,我從去年接了某技術學院的一門課的兼課講師。當然,這是我自己的選擇,在作這選擇之前,我已經很清楚MFA(美術碩士)在台灣的大專院校已沒有空間。

為什麼這麼說呢?記得我唸大學的時候,那時台灣的設計科系只粗略的分為第一類組的平面視覺傳達設計,以及第二類組的工業設計和第三類組的建築設計等等。然而,先不談那時的大學錄取率很低,就我所接觸的師資都幾乎是MFA為主,只有少數的理論PhD,畢竟設計領域的實作師資比理論還重要許多。而這些具有MFA學歷的講師,則是許多設計科系的主幹。

然而,這幾年台灣的教育部改了制度,首先在大學評鑑裡面,把博士學位列為系所評鑑的基本記分標準;再來,廢除了專任講師制度,也就是說除非你有個博士學位才能在大專裡面從助理教授開始專任。這對設計藝術相關科系相當的不合理,我想已經有許多人討論過,就不再贅述為什麼。

因此,這些具有MFA學歷的大專專任講師被逼著靠學術論文著作展演等去「升等」,或是硬著頭皮去唸一個博士學位,只為了達到台灣教育部不切實際的評鑑標準。然而,對於新科的MFA來說,大專院校頂多除了只能兼課還是兼課,無法把心力完全投注在教育這個可能是「另一個北歐」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的台灣。而新科博士即使到了設計科系專任,恐怕有實務經驗的人也是少之又少。畢竟青春有限,有幾個把精力耗在實務創作的人還同時有力氣去唸理論博士呢?就算有,這樣的天才也不太多。在這樣的狀況下,大專中過客的兼任講師來來去去,無法讓學生在其專長帶領下逐步成長,在這不穩定的因子下,台灣的設計實力能成長多少?說真的我很懷疑!

另外,少子化衝擊未來的台灣,恐怕現在還在位的這些設計師資,由於大學人數銳減,未來不知有多少人必須被迫轉業,然而他們回的了原本的業界嗎?我很懷疑,或是,像許多產業一樣,只能西進大陸呢?

說穿了,台灣的教育部正在搞掉自己的文化創意土壤養分,我們就來看看,這樣的土壤將來能長出什麼樣的文化與創意?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